ICS67.180.20
CCSX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637—2025
代替GB/T30637—2014
食用葛根粉质量通则
Generalqualityofediblekudzurootpowder
2025-03-28发布 2025-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规定了食品质量相关技术要求,食品安全相关要求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文件。
本文件代替GB/T30637—2014《食用葛根粉》,与GB/T30637—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
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食用葛根粉”的定义(见3.1,2014年版的3.1);
———增加了产品分级(见第4章);
———更改了原料要求(见5.1.1,2014年版的4.1);
———增加了“生产用水”要求(见5.1.2);
———更改了感官要求(见5.2,2014年版的4.2);
———更改了葛根粉的水分、灰分和葛根素指标,删除了粘度指标及检测方法(见5.3,2014年版的
4.3和5.2.3);
———删除了卫生指标及检测方法(见2014年版4.4和5.3);
———增加了淀粉颗粒形态要求及检验方法(见5.4和7.3);
———增加了生产过程要求(见第6章);
———更改了“感官、水分、灰分、酸度”的检验方法(见7.1、7.2.1、7.2.2和7.2.4,2014年版的5.1、
5.2.1、5.2.2和5.2.5);
———更改了检验规则(见第8章,2014年版的第6章);
———增加了标志要求(见9.1.1);
———更改了“标签、包装、运输、贮存”要求(见9.1.2、9.2~9.4,2014年版的7.1~7.4);
———增加了葛粉淀粉颗粒镜检方法(见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4)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建德天堂
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绿色生态葛研究所、广西贵港市华宇葛业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德兴市宋氏葛业有限公司、安徽省金标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江西中医药大
学、随州市二月风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红盖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富硒产
业研究院)、横峰县农业农村局、湖北葛娃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青阳县涧泉
葛粉加工有限公司、江西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贵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标准化
与质量研究院、六安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所、杭州海关丝类检测中心、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检测认证技术发展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倩、魏殿臣、曹静、任志灿、李纯、黄琦、李长俊、严华兵、宋剑春、詹文协、
郑凤娥、管咏梅、邵济民、丁立军、曹丽琴、祝森根、江朝福、闫加力、赵今月、秦智军、梁显菊、郭德超、
赵一果、施振平、祁静星、黄军根、黄波、江雪梅、黄荣、崔蓓蓓、毛炜翔、方云、夏征宇。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年首次发布为GB/T30637—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ⅠGB/T30637—2025
引 言
GB/T30637—2014《食用葛根粉》为葛根粉企业的生产、检验和销售提供了指导,极大地促进了行
业的规范发展。但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与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
脱节。因此,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最新的国家相关规定,对原标准进行修订。
其中,葛根素作为葛根粉中所含有的重要成分,是企业和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要素,也是本次修订重
点关注的特性指标。葛根粉的生产原料一般包括野葛或粉葛,根据生产原料的不同及生产技术水平的
差异,葛根粉中葛根素含量会存在差异。本次标准修订过程中考虑了相关因素,以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
合法利益,促进葛根粉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ⅡGB/T30637—2025
GB-T 30637-2025 食用葛根粉质量通则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4-23 07:43:0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