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DB63 备案号:26369-2009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845—2009 春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09-10-19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11-18 实施 发布 DB63/T 845—2009 前 言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贵、郭青云、侯生英、王爱玲。 本规范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I DB63/T 845—2009 春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春小麦条锈病的病害识别、田间诊断、抗病性调查和防治原则,措施及推荐使用药剂 等技术。 本规范适用于春小麦条锈病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农药管理条例》 3 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小麦上使用的药剂。不使用国家严格禁止在 大田作物上使用和未登记的农药,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 4 名词、术语 4.1 抗病性 植物由于它们遗传上具有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入、扩展和危害的能力,从而全然不受侵染或发病较轻 较慢。 4.2 感病性 寄生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展及其危害缺少抵抗能力,容易发病而且受的损失较大。 4.3 反应型 是指小麦品种的抗条锈病程度,是质的反应,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 5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特征及田间症状识别 见附录A 6 抗病性调查 6.1 调查时间:在小麦灌浆-乳熟阶段的发病盛期进行。 6.2 调查和取样方法 试验田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法。一般 1-2亩面积内取7个点,大于2 亩面积内取15个点。每点随机抽取20株小麦,调查上部两片叶,逐叶记载严重度。 7 病害评价 1 DB63/T 845—2009 7.1 普遍率:见公式(1) 发病叶片数 100 调查叶片数 普遍率 ----------------------------------------------(1) 7.2 严重度 7.2.1 严重度表示:以病叶上孢子堆占调查叶面积的百分率大小来表示,分为 8 级,即 1%、5%、10%、 20%、40%、60%、80%、100%。用目测估计的百分数表示而不用病级值。 7.2.2 严重度幅度表示法:可采用“最低严重度-一般严重度-最高严重度”表示,如最低 5%,一般 25%, 最高 65%,可记为“5%-25%-65%”。 平均严重度,按公式(2)计算 平均严重度 (各级严重度 该级病叶数) 100 调查病叶总数 -------------------------(2) 7.2.3 病情指数,见公式(3) 病情指数(%) 普遍率 病叶平均严重度 100 ----------------------------(3) 7.3 抗病性类型 抗病类型按小麦条锈病的反应型级别进行划分。0-2为抗病类型,3-4为感病类型,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小麦条锈病的反应型 反应型 感抗级别 症状描述 抗性评价 0 免疫 完全无症状 免疫(IM) 0; 近免疫 产生枯死斑或失绿反应,不产生夏孢子 高抗(HR) 1 抗病 夏孢子堆小而少、不破裂,周围有枯死反应 抗病(R) 2 中度抗病 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呈短条状,周围枯死和失绿 中抗(MR) 反应。形成所谓“绿岛”反应。 3 中度感病 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四周无坏死反应,但轻微失 中感(MS) 绿。 4 高度感病 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也 感病(S) 无失绿现象。 5 混合型 同一叶片上几种反应型并存 7.4 抗病性综合评价 2 DB63/T 845—2009 将反应型、严重度与普遍率写成综合公式,见公式(4) 反应型 如3 8 严重度 普遍率 -----------------------------------------------------(4) 65 表示中度感病,严重度65%,普遍率80%。 80 春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8.1 春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原则 以小麦为单元,针对我省春麦田中条锈病发生特点,应贯彻 “抗病品种为主,其它措施为辅”的 防治原则。 8.1.1 进行同一优良品种集中种植,使植株生长发育整齐,生育期一致,便于实施小麦条锈病的统一 防治。 8.1.2 加强田间巡查监测,掌握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根据防治指标,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8.1.3 加强肥水与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抗锈性和创造不利于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8.1.4 使用药剂防治时应参照 GB 4285—89 和 GB/T 8321.1-8 中的有关规定,严格掌握使用浓度或剂 量,使用次数,施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应进行药剂的合理轮换使用。 8.2 春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8.2.1 技术指标 防除小麦条锈病效果85%—90% 8.2.2 防治措施 8.2.2.1 品种防治 8.2.2.1.1 实行品种组合:将成熟期和品质相近的几个抗病类型不同的品种同时种植在同一地区进行合 理布局,组合种植防治品种单一化。 8.2.2.1.1 实行品种轮换:将不同抗病类型的品种轮换使用。 8.2.2.1.2 培育、引种和选用抗病品种,选用种子应符合国家标准。 8.2.2.2 栽培措施防治 适当提早春小麦的播种期,促进麦株早抽穗,早灌浆,早成熟,把小麦易受侵染的生育期和条锈病 流行盛期错开;合理密植,避免因麦株过密势成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大影响小麦正常生育,降低 抗病性;合理施肥,必须做到氮,磷,钾等肥料成分合理配合,以免麦株贪青晚熟,加重条锈病为害; 适时适量的进行灌溉,条锈病发生前和发生初期,要适当控制浇水次数和数量,以防麦田湿度过高,利 于条锈病发生。 8.2.2.3 化学防治 施药适期通常依据田间条锈病发病率来确定,病叶率达1%时,喷雾防治。茎叶处理,选无风,晴天 , 气温15℃~20℃。所用药剂见附录B。共喷两次,间隔期为一周。药剂应轮换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容易 造成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应特别谨慎采用。 8.3 放效调查 设置不施药对照区,分别于喷药后10天、20天按严重度分级标准调查防治区和对照区各级病叶数, 分别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按公式(5)计算 防治效果(%) 对照区病情指数 防治区病情指数 100 对照区病情指数 -------------------(5) 3 DB63/T 845—2009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病原,特征,传播 ,危害 1、 小麦条锈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 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 , 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 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 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小麦条锈病-病原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也称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冬孢 子菌纲条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属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 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 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 36—68×12—20(μm), 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3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3号,条锈菌生理小种 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3、小麦条锈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 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 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 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 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 1—2 ℃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地区病菌不能越冬,冬季最冷月均温 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 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 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 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前提下,越冬菌源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 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 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 。 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4、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的大敌。在条锈病发生较晚,小麦受害较轻的情况下,一般减产5-10%; 发生较早,为害较重时,减产20%以上;大流行年份,甚至减产50%-80%。 4 DB63/T 845—2009 附 录B (资料性附录) 主要使用药剂 药剂选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2000倍液、25%敌力 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条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 , 每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g—35g,对水50L—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 病和纹枯病;小麦条锈病,雪腐叶枯病,麦茎蜂,麦蚜混发时,于发病初
DB63-T 845-2009 春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28:0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