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网
ICS 91.120.25 P 1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Requirements of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 2015-02-28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35/T 1488—2015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分类 .............................................................................. 2 5 规划和设计 ........................................................................ 2 6 设施配置 .......................................................................... 3 7 建成验收 .......................................................................... 5 8 日常运行管理 ...................................................................... 5 9 应急期运行管理 .................................................................... 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应急停机坪面积要求 ............................................. 1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应急物资明细 ................................................... 1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避难人员情况登记表 ............................................. 12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应急避难场所物资领用登记表 ..................................... 13 I DB35/T 1488—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厦门市城邦园 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向荣、危福泉、延旭东、梁静、孙宇、王海滨、洪榕、陈仲光、林岩钊、 叶明云、彭顺良、陈朋文、张永春、洪星、叶晓明、郑黎辉、陈雪依、刘长雄、成青、范李锋。 II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简称避难场所)的分类、规划和设计、设施配置、建成验收、日 常运行管理和应急期运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避难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和运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2 防震减灾术语 第2部分:专业术语 GB 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 GB/T 23648 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 GB/T 24362 地震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与标志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GB/T 18207.2、GB/T 2173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 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 活的安全场所。 [GB/T 21734-2008,定义3.1] 3.2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 outdoor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地面停车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 能的场地。 3.3 室内应急避难场所 indoor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1 DB35/T 1488—2015 3.4 有效避难面积 ground(venue)effective area of evacuation 避难场所内扣除场地内水域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因灾害建(构) 筑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以及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不可用面积后,可用于避难人员安置和配套服务的场址面 积。 3.5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 per capita effective emergency shelter area 避难场所内每位避难人员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即有效避难面积除以可安置的避难人员数量。 3.6 特殊帮助人员 special assistance personnel 地震应急期间需要给予特殊帮助的避难人员,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受伤人员等。 4 分类 4.1 按空间类型,可将避难场所分为两类: ——室外避难场所; ——室内避难场所。 按安置时限和设施配置,可将避难场所分为四类: ——Ⅰ类避难场所:避难时间 30 d 以上,具备基本设施配置、一般设施配置和综合设施配置; ——Ⅱ类避难场所:避难时间 10 d~30 d,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和一般设施配置; ——Ⅲ类避难场所:避难时间 10 d 以内,具备基本设施配置; ——Ⅳ类避难场所:满足地震临时避险需要,具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厕所、应急标 志、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要求。 4.2 5 规划和设计 5.1 原则 5.1.1 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应与各类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学 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地面停车场等建设相结合。 5.1.2 避难场所的建筑应根据 GB 50223 确定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抗震设计应符合 GB 50011 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加固改造。 5.2 5.2.1 5.2.2 用地 避难场所规划用地面积应根据有效避难面积进行折算。 不同类型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要求见表 1,与用地面积的折算系数见表 2。 表1 不同类型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和容纳人数要求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m2/人) 容纳人数(人) 有效避难面积(m2) Ⅰ类避难场所 2 10 000 20 000 Ⅱ类避难场所 2 5 000 10 000 Ⅲ类避难场所 1.5 2 000 3 000 类 型 2 DB35/T 1488—2015 表 1(续) 类 型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m2/人) 容纳人数(人) —— <2 000 Ⅳ类避难场所 有效避难面积(m2) 2 000 2 注:起应急避难疏散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 m 。 表2 类 别 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折算系数 有效避难面积与用地面积折算系数 学校 0.3 公园、绿地 0.5 体育场馆 0.8 广场、地面停车场 1.0 5.3 选址 5.3.1 可选择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 的场、馆、所等作为避难场所。 5.3.2 避难场所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人口、经济等条件,并符合如下要 求: ——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及洪涝、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应选择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 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外; ——应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距离之外。 5.4 隔离 5.4.1 避难场所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要求。 5.4.2 避难场所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地震次生火灾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 30 m 的防火安全带;距易燃 易爆工厂仓库、供气站、储气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源或爆炸危险源距离应不小于 1,000 m。 5.4.3 避难场所内应划分避难区块,区块之间设防火安全带。 5.5 疏散通道 5.5.1 5.5.2 a) b) c) 5.5.3 口。 6 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 2 条以上(含 2 条)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 各类避难场所疏散通道应符合: Ⅰ类避难场所内外的疏散主通道应不小于 15 m; Ⅱ类避难场所内外的疏散主通道应不小于 7 m; Ⅲ、Ⅳ类避难场所内外的疏散通道应不小于 4 m。 避难场所的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应分开设置,并应有 2 个以上(含 2 个)不同方向的进出 设施配置 6.1 基本设施配置 3 DB35/T 1488—2015 6.1.1 基本设施配置包括应急篷宿区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 应急排污系统、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应急炊事设施和应急通信设施。 6.1.2 应急篷宿区设施应符合: a) 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 b) 若篷宿区设施无法满足需要时,可利用在震后经过抗震评估的建筑物作为临时用房; 2 c)

pdf文档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488-20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9:39:3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