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网
ICS 65.020.20 B 15 备案号:58902-2018 广 东 DB44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ule for green control of main pests of sweet corn 2018 - 03 - 28 发布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28 实施 发 布 DB44/T 212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进行编制。 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孙大元、杨祁云、郭龙祥、黄海坤、辛效威、李冬娴、沈会芳、蒲小明、张景欣、 宋祚锟、林壁润、罗振亚、赵振华。 I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甜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重大病虫害 为主要防控对象,遵循病虫害综合治理基本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辅助以安全合 理的化学农药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4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4.1 农业防治措施 4.1.1 品种选择 选择抗甜玉米主要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已审定的品种。 4.1.2 轮作 合理轮作,如地块前茬为水稻,应注意防治纹枯病。 4.1.3 种植密度 根据栽培季节、地力状况和甜玉米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保障田间的通透性,减轻病虫害 发生,一般每 667 m2 种植 2800 株 ~ 3200 株。 4.1.4 肥水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有机肥(尤其是生物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田间注 意排涝,合理灌溉,土壤持水量以 60% ~ 70%为宜。 4.1.5 田园清理 及时清除病虫源,处理玉米病虫株残体、玉米秸秆及周边杂草,消灭病虫孳生场所。 1 DB44/T 2125—2018 4.2 物理防治措施 4.2.1 杀虫灯 播种后,可在田地周边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亚洲玉米螟、粘虫、地老虎等害虫的成虫, 灯高 1.5 m,一般每盏灯控制面积 2 hm2 左右。 4.2.2 粘虫板 拔节开始后,可在田间放置粘虫板,诱杀蚜虫、粘虫、飞虱和亚洲玉米螟等趋光性害虫,每 667 m2 放置 30 片左右,高度离地面 0.5 m 左右,每隔 30 天左右更换一次。 4.2.3 性诱剂诱捕器 待进入喇叭口期后,可在田间放置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亚洲玉米螟成虫,高度离地面 1.5 m 左右,每 667 m2 放置 1 个诱捕器,每隔 35 天左右更换亚洲玉米螟性诱芯一次。 4.3 生物防治措施 4.3.1 苏云金杆菌 在甜玉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每 667 m2 用 8000 IU/mg 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 200 g ~ 250 g, 拌细沙 2 kg,投撒玉米心叶中,防治亚洲玉米螟。 4.3.2 赤眼蜂 依据预测预报情况,在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始盛和高峰分 2 期释放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每 667 m2 放蜂 9000 头 ~ 15000 头,释放时应避开下雨天等不良天气条件。 4.4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使用应严格执行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并遵循《农药管理条例》,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收获期前 20 d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主要病虫害见附录 A 及图 A, 相关病虫害化学防治药剂及施药方法参见附录 B。 4.4.1 播种期 播种前,可以用种衣剂或种子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播种时,用噻虫嗪、吡虫啉、苯醚甲环唑或 戊唑·吡虫啉拌种,可以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以及预防茎腐病、玉米蚜虫、灰飞虱等。 4.4.2 苗期 苗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粘虫、斜纹夜蛾,以及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呋虫胺或噻虫 嗪等喷雾防治叶蝉,一般连续喷施 2 次,间隔 7 d ~ 10 d 喷雾一次。 4.4.3 拔节期 在拔节开始至小喇叭口期,用丙环·嘧菌酯或噻呋酰胺等喷施玉米基部防治纹枯病;用吡唑醚菌酯 或丙环·嘧菌酯等喷施防治大、小斑病;用三氯异氰尿酸喷施防治细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用代 森锰锌喷施防治真菌性茎腐病;当出现玉米条纹矮缩病时,可用宁南霉素或吗胍·乙酸铜喷施防治病害。 一般连续喷施 2 次,间隔 7 d ~ 10 d 喷雾一次。 在小喇叭口期开始至大喇叭口期结束时,可用吡蚜酮喷施防治蚜虫和灰飞虱,用氯虫苯甲酰胺或阿 维菌素等喷施防治亚洲玉米螟,一般连续喷施 2 次,间隔 7 d ~ 10 d 喷雾一次。 2 DB44/T 2125—2018 4.4.4 穗期 在抽雄期,可用代森铵或丙森锌等喷施防治大、小斑病;选用井冈霉素或井冈·蜡芽菌等喷施基部 防治纹枯病;用氟环唑、戊唑醇或啶氧菌酯等喷施防治南方玉米锈病;用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 素苯甲酸盐喷施防治粘虫和斜纹夜蛾。一般连续喷施 2 次,间隔 7 d ~ 10 d 喷雾一次。 在抽雄期至吐丝期,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 Bt 喷施防治亚洲玉米螟,并结合杀虫灯及亚 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亚洲玉米螟成虫。 4.4.5 灌浆成熟期 灌浆成熟期一般不宜使用化学农药,应充分利用粘虫板,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和杀虫灯等物理 防治措施。当亚洲玉米螟灾情严重时,可酌情选用 Bt 颗粒剂灌心防治。 3 DB44/T 2125—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 A.1 甜玉米主要病害 A.1.1 玉米大斑病 由大斑刺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K. J. Leonard & Suggs),无性态为大斑凸脐蠕孢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K. J. Leonard & Suggs)所引起的以叶部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 A.1.2 玉米小斑病 由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无性态为小斑离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Y. Nisik. & C. Miyake Shoemaker)所引起的以叶部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 A.1.3 玉米纹枯病 由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 Kühn) 所引起的以叶鞘和茎杆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 A.1.4 南方玉米锈病 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以叶部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 A.1.5 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分细菌性茎腐病和真菌性茎腐病,其中由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 Samson)引起的 中部茎秆和叶鞘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为细菌性茎腐病,而由瓜果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或串珠镰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J. Sheld.)引起的茎基部腐烂的为真菌性茎腐病。 A.1.6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主要是指由几类细菌引起的玉米多种叶部斑点病的总称,其中由燕麦噬酸菌燕麦 亚 种 ( 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Manns ) 引 起 的 条 斑 病 和 由 丁 香 假 单 胞 菌 丁 香 致 病 变 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all)引起的褐斑病发生普遍,条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沿叶脉 纵向扩展形成细长的黄色至黄褐色条形病斑,褐斑病病斑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变乳白色至黄褐色, 最后干枯变褐色, 带有淡红色到褐色边缘,较大的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 A.1.7 玉米条纹矮缩病 由玉米条纹矮缩病毒(Maize streak dwarf virus, MSDV)引起的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 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 A.2 甜玉米主要虫害 A.2.1 亚洲玉米螟 4 DB44/T 2125—2018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以幼虫钻 食心叶、蛀入茎秆或穗茎内,咬食玉米花丝、嫩粒或蛀入穗轴中。 A.2.2 玉米粘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的玉米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以幼虫取 食玉米叶片为主。 A.2.3 玉米蚜虫 同翅目(Homoptera)蚜虫科(Aphididae)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以幼虫及从 成虫刺吸玉米叶部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卷缩。 A.2.4 灰飞虱 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成、若虫均 以口器刺吸玉米叶部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卷缩。 A.2.5 叶蝉 半翅目(Hemiptera)叶蝉总科(Cicadellidea)的大青叶蝉(Tettigella viridis)及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若虫或成虫用嘴刺吸汁液,使叶片出现淡白色斑点,危害严重时斑点呈斑块状,或 刺伤表皮,使枝条叶片枯萎。 A.2.6 斜纹夜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的斜纹夜蛾(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以幼虫取食 危害玉米茎叶及果穗。 A.2.7 地老虎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的地老虎,其中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üfnagel)、 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大地老虎 (Agrotis tokionis Butler)、白边地

pdf文档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广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1 页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2 页 DB44-T 2125-2018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24:0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