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网
ICS  65.020.01 B 1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casting investigation and green control of Junkowskia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6 - 3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7 - 30 实施 发 布 DB34/T 288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宣城市种植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宣城市种植业局、安徽云尖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郎溪县农业局、宁国市 种植业局、宣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泾县农技推广中心、绩溪县种植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陈会柱、聂文芳、张勇、吴飞龙、张传根、邵秀芳、方义成、吴玉玲、范荣俊、刘 平、姜勇、程武俊、周全胜、柳小彪、祝新、汪丽莉、操军、覃世勇。 I DB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用克尺蠖 Junkowskia athleta Oberthur 虫情监测、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措施等 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茶区茶用克尺蠖的测报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1 越冬代幼虫密度调查 3.1.1 观测区选择 选择不同类型茶园 3 块~5 块。 3.1.2 调查时间 分别于 11 月上旬及翌年 3 月中旬幼虫化蛹前各调查一次。 3.1.3 调查办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调查,每块茶园不少于 30 个取样点,每样点不少于 2 丛(密植茶园不 少于 0.5 m 长茶行),检查各样点茶丛上的幼虫数量(识别方法见附录A),并计算幼虫虫口密度(D,见 公式1),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1。 D  d ns i  100 ..................................... (1) 式中: D —— 幼虫密度,单位为头/百丛; di —— 第i个样点幼虫数,i=1~n; n —— 调查样点数; s —— 每样点调查丛数。 3.2 成虫调查 1 DB34/T 2889—2017 3.2.1 观测区选择 2 选择当地主产茶区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不少于 1 km 。 3.2.2 调查时间 从 4 月上旬越冬代幼虫始蛹期开始点灯,至 10 月下旬第三代成虫终见后 7 天结束。 3.2.3 调查办法 采用测报灯诱蛾。 要求远离路灯和其他光源,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避免四周障碍物对光线照射的影响。 设置自动虫情测报灯 1 台,每晚 8 时~12 时点灯 4 小时,逐日清点蛾量。 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2。 3.3 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3.3.1 调查时间 从各代卵孵始盛期开始进行,每隔 5 天调查一次,到幼虫部分化蛹时停止。 3.3.2 调查方法 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调查,每块茶园不少于 30 个取样点,每样点不少于 2 丛(密植茶园不少 于 0.5 m 长茶行),检查各样点茶丛上幼虫数量,计算幼虫虫口密度(按公式1 计算)。 选择若干样点上幼虫,进行幼虫分龄,普查不少于 200 头,系统观察不少于 500 头,计算各龄幼 虫占幼虫总数的百分率(C,见公式2),调查发育进度,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3。 C = F ×100....................................... (2) M 式中: C —— 某龄级幼虫百分率,单位为%; F —— 某龄级幼虫数; M —— 调查幼虫总数。 3.4 幼虫普查 于各代卵孵高峰后 7 天左右进行,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调查,各类型茶园不少于 5 块,每块茶 园取样点 10 个~20 个,每样点不少于 2 丛(密植茶园不少于 0.5 m 长茶行)。 调查幼虫数并分龄,按公式(1)计算虫口密度,按公式(2)计算各龄幼虫占幼虫总数的百分率, 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3。 3.5 天敌调查 3.5.1 调查时间 结合幼虫密度调查同时进行。 3.5.2 调查内容 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 3.5.3 2 调查方法 DB34/T 2889—2017 2 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 10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少于 667m 。采用平行跳跃法 10 点取样,每样点不 少于 2 丛茶树(密植茶园不少于 0.5 m 茶行),调查茶园内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 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4。 3.6 测报资料收集 3.6.1 3.6.2 4 主要茶树品种、种植面积、采摘和修剪情况。 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发生期预测 4.1 羽化进度预测法 根据发蛾始盛期、盛期、盛末期(羽化率分别达 16%、50%、84%)(羽化率计算见公式3),分 别向后推加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预测卵孵始盛期、盛期、盛末期。 H = h ......................................... (3) w 式中: H —— 羽化率,单位为%; h —— 开始日至计算日的累加诱蛾量; w —— 某代全部诱蛾总量。 4.2 分龄预测法 在各幼虫识别的基础上,于幼虫孵化结束,开始化蛹前,进行田间发育进度调查,计算各龄百分率, 再从最大虫龄开始,向前累加至 16%、50%、84%上下时,当龄历期折半向后加各龄历期(分龄历期见 附录C),直至下一代卵历期,即为下一代卵孵化始盛期、盛孵期、盛孵末期。 若后者再加一龄幼虫历期,即为防治适期。 5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上代残虫量和当代卵块以及低龄幼虫密度、寄主作物生长情况,结合茶用克尺蠖生物学特性和 历史发生情况综合分析,作出发生程度预测(各级划分指标见表1)。 表1 指标 幼虫密度 (头/hm2,D) 发生面积比例 (%) 6 茶用克尺蠖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 轻发生 中等发生 中等偏重 大发生 D≤60000 60000<D≤80000 80000<D≤100000 D>100000 >70 ≥30 ≥30 ≥30 绿色防控 6.1 绿色防控原则 3 DB34/T 2889—2017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保 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 准的范围。 6.2 农业防治 均衡茶树营养供给,适时中耕除草,合理修剪。适时机采,减少蓬面用克尺蠖低龄幼虫数,降低虫 口密度。 6.3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进行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 6.4 生物防治 因地制宜使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病毒制剂、短稳杆菌和植物源农药苦参碱、蛇床子素、印楝 素等,保护利用天敌。 6.5 化学防治 6.5.1 加强茶用克尺蠖的虫情测报,及时掌握茶用克尺蠖的发生动态;重点防治 1、4 代;严格按防治 2 指标 67500 头/hm ,于 2 龄幼虫出现盛期进行施药防治。 6.5.2 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实行蓬面扫喷;错过防治适期的茶园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 6.5.3 正确选择农药品种。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轮 换用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较长的农药。选用农药应符合 NY/T 393 的规定。 6.5.4 严格按照 GB 4285、GB/T 8321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4 DB34/T 2889—2017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识别方法 A.1 茶用克尺蠖形态特征 茶用克尺蠖 Junkowskia athleta Oberthur ,又名云纹尺蠖,以幼虫咀食茶树叶片危害,除危害 茶树外,还能危害多种园林花卉。 成虫属中型蛾子。体长 18~25 mm,翅展 39~59 mm。体翅灰褐至赭褐色。前翅有 5 条暗褐至黑 色的横线,后翅有 3 条横线,前、后翅近外缘中央处各有一不正形的咖啡色斑块,前翅中室上方有一 深色斑。 卵椭圆形,一端稍尖,初产时草绿色,后变淡黄色,近孵化时灰黑色。卵块表面无绒毛覆盖。卵壳 表面有鱼篓状棱纹,纵棱常为二分支,横棱短而密。 幼虫 5~6 龄。 ——1 龄幼虫体长 1.9 mm~3.4 mm,体黑色,腹部 1~5 节和 9 节有环列白线; ——2 龄幼虫体长 3.7 mm~5.6 mm,体咖啡色,腹节上的白线同 1 龄; ——3 龄幼虫体长 6.3 mm~10.9 mm,体色和环列白线同 2 龄,胸腹部体节上开始出现断续的波 状白色纵现; ——4 龄幼虫体长 13.8 mm~19.8 mm,体色咖啡色,环列白线仍存在,第八腹节背面开始突起; ——5 龄幼虫体长 20.5 mm~29.1 mm,体咖啡色或茶褐色,额区出现倒 V 字形纹,腹节上的白线 消失,第八腹节背面突起明显; ——6 龄幼虫体长 29.1 mm~51.6 mm,体色同 5 龄,胸腹部满布间断波状纵线。 蛹赭褐色。表面满布细小刻点,腹部末节除腹面外呈环状突起,臂刺基部较宽大,端部二分叉。 A.2 茶用克尺蠖生物学特征 茶用克尺蠖成虫多在夜晚羽化,趋光性强,羽化当晚交尾,次日开始产卵。卵块产于茶树枝干及附 件林木枝干裂缝内,卵粒间以胶质紧粘,无茸毛覆盖。每雌平均产卵 700 余粒,越冬代产卵量最大, 多者达 1000 余粒。 茶用克尺蠖以低龄幼虫在茶树上越冬,越冬幼虫无明显的休眠现象。初孵幼虫活泼,趋光趋嫩,集 中在芽梢嫩叶上为害。春茶期间是越冬代的高龄幼虫期,食叶量较大,具有明显的危害状。 皖南丘陵茶区(郎溪县)一年发生 4 代。发蛾高峰期分别在 5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0 月中下旬。第 1 至第 4 代卵孵化高峰期分别在 6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下旬。 5 DB34/T 2889—2017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记载表 表B.1 茶用克尺蠖越冬前后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地点: 调查人:

pdf文档 DB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889-2017 茶用克尺蠖测报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5:01:1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