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40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2021 - 06 - 30 发布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9 - 01 实施 发 布 DB63/T 1934—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草原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辛玉春、慈建勋、徐公芳、邹华、王九峦、李旭谦、康海军、于红妍、欧为友、 马宏义、王海春、刘华、卢成保、拉巴才仁、贾顺斌。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 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退化草地监测的技术路线、样地设置、监测内容、统计分析、监测成果及资料归档等 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退化草地的年度动态监测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N、P的测定 NY/T 2768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NY/T 2997 草地分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化草地 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改变,部分生态功能丧失,失去原有景 观及经济利用价值的一类草地。 3.2 优势度 表示某一植物种在群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程度和所起作用的大小。用植物种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和相对重量值比值来表示。 3.3 建群种 草地群落中具有较高比例的原生建群植物和优良植物,能够长期稳定维持植物、动物正常生长发育 的状态。 1 DB63/T 1934—2021 注:天然草原主要建群种见附表A表A.1。 3.4 指示植物 标志某类草原植被类型出现的特征种植物或标志草地出现退化、沙化、盐渍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 注:草原退化指示植物见附表A表A.2。 4 技术路线 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草原植被与土壤的动态信息,开展建模和特征提取, 进行监测内容反演和测算。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专题制图和报告编制,实现年度性退化草原动态 监测成果入库和信息服务,技术路线参见附录B。 5 样地设置 5.1 样地 5.1.1 5.1.2 5.1.3 5.1.4 个。 按照 NY/T 2997 规定的草地类型及其退化程度设置样地。 样地要能代表所选区域的植被特征及立地条件。 固定样地,并设立标志,每个样地进行统一编号。 2 样地面积应大于等于 100 hm 。每个样地应设结构样方 1 个,产量样方 3 个~5 个,频度样方 10 5.2 样方 5.2.1 设置要求 5.2.1.1 样方应设置在样地中心地段,且能代表样地的特征。 5.2.1.2 样地内沿任意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样方,相邻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 100 m。 5.2.1.3 样方应设置在垂直分布带的中部,并且坡度、坡向和坡位应相对一致。 5.2.2 样方要求 样方形状应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分为结构(描述)样方、产量样方和频度样方三种,样方面 积见表1。 表1 退化草地监测样方面积 2 单位:m 草地类型 结构样方面积 测产样方面积 频度样方面积 高寒草甸 1 0.25~0.5 0.5~1 温性草原 1 1.0~2.0 0.5~1 高寒草原 1 1.0~2.0 0.5~1 灌木及高大草本 25~100 25~100 0.5~1 2 DB63/T 1934—2021 6 监测内容 6.1 监测内容与时间 6.1.1 草原退化面积,应每 1~3 年开展一次。 6.1.2 样地(样方)及其植被结构特征(植被种类、盖度、高度、频度)、产量(地上部鲜草产量), 应每年开展一次,在植被生长盛期 7 月~8 月进行。 6.1.3 土壤容重及养分含量(ph 值、有机质和 N、P、K 等成分)。土壤容重每年结合植被结构监测开 展一次。有机质含量 3~5 年测定一次。 6.1.4 草原利用情况入户调查,结合样方植被结构监测每年开展一次。 6.2 监测方法 6.2.1 遥感监测 遥感影像数据收集、准备以及解译方法、判读、模型建立及验证,依据NY/T 2768执行。 6.2.2 地面监测 6.2.2.1 准备工作 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技术培训。监测工作开始前,要对监测内容及技术要点进行现场培训。 b) 物资准备。监测时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工具等。 c) 收集资料。收集区域内以往草地调查的所有资料,以及遥感监测时要用的影像资料等。并以此 为基础确定监测路线,初步设置监测样地。 a) 6.2.2.2 野外监测 野外监测的内容包括: a) 样地特征记载。记载样方所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土壤、水文、植被及利用程度、退化程度 等,并按东南西北顺序拍摄景观照片,登记照片编号。填写附录 C 中表 C.1。 b) 样方测定。拍摄结构样方照片,登记样方内植物种类、生活型、生活力及物候期,测定植被盖 度、高度等结构特征,填写植被结构登记表、频度样方登记表,见附录 C 中表 C.2、表 C.3。 c) 产草量测定。按建群种、退化草原指示植物种及其不同经济类群进行样方内植物产量测定,填 写附录 C 中表 C.4。监测方法见附录 D。 d) 土壤容重及养分含量测定。样方内的植被结构实测结束后,按 NY/T 1121.1 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准确标记样品编号。土壤容重的测定按 NY/T 1121.4 执行。土壤 PH 值的测定按 NY/T 1121.2 执行。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按 NY/T 1121.6 执行。 6.2.3 草原利用情况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内容包括草地利用现状、草地保护与建设情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填写附 录C中表C.5。 7 统计分析 7.1 资料审核 3 DB63/T 1934—2021 对野外监测表格填写内容及格式、照片资料等内容进行审核。 7.2 统计汇总 数据汇总统计,测算区域草原优势度、鲜草产量等指标。 7.3 草原退化等级评定 7.3.1 利用地面监测数据和遥感影像判读结果,建立不同草原类型个退化等级的解译标志。 7.3.2 结合解译标准标志及历史资料,采用目视或计算机自动判别方法确定区域草原的退化等级。 8 监测成果及资料归档 8.1 监测成果 监测结束后应形成如下成果: a) 监测数据统计表。按监测区域统计草原退化的分布面积、退化等级等数据,形成统计表。 b) 草原退化专题图。按监测区域编绘草原退化现状分布和等级图。 c) 监测报告。按监测区域编写监测报告。报告应包含草原类型、退化面积、退化等级等监测结果, 以及草原演替趋势及恢复程度等内容。 8.2 资料归档 监测数据资料应按区域装订成册。形成的表格、照片和影像资料要进行统一归档管理。 4 DB63/T 1934—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 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退化指示植物种类 表A.1给出了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种类。 表A.1 天然草原主要建群植物种类 序 号 草原类 主要建群植物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青海固沙草(Orinus kokonorica)、 Ⅰ 温性草 原类 短花针茅(S.breviflora)、长芒草(S. bungeana)、疏花针茅(S. penicillat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羊茅(Festuca ovina)、甘青针茅(S.przewalskyi)、蒙古蒿(A. mongol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 Novopokr)、细叶苔草(Carex stenophylloides) Ⅱ 高寒草 原类 紫花针茅(S. purpurea)、扇穗茅(Littledalea racemosa)、青藏苔草(C. moorcroftii)、矮丛风毛 菊(Saussurea eopygmaea) 高山嵩草(K. pygmaea)、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禾叶 Ⅲ 高寒草 甸类 嵩草(K. graminifolia)、藏嵩草(K. schoenoides)、甘肃嵩草(K. kansuensis)、粗喙苔草(C. 黑褐苔草(C. atrofusca)、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双叉细柄茅(Ptilagrostis scabrirostris)、 dichotoma)、异针茅(Stipa alicna)、早熟禾(Poa spp.)、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 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Ⅳ Ⅴ 山地草 甸类 低地草 甸类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细株短柄草(Brachypodium sylvaticum)、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马蔺(I. lactea var. chinensis)、大叶白 麻(Poacynum hendersonii)、华扁穗(Blysmus sinocompressus)、藨草(Scirpus spp.) 蒿叶猪毛菜(Salsola abrotanoides)、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e Bunge)、盐爪爪(Kalidium Ⅵ Ⅶ 温性荒 漠类 高寒荒 漠类 spp.)、细枝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 bunge)、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沙蒿(A. desertorum)、米蒿(A. dalai-lamae)、白
DB63-T 1934-2021 退化草地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23:15:2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