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网
ICS 65.020.01 CCS B15 46 海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surving and monitoring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2021 - 08 - 02 发布 2021 - 09 - 01 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6/T 537—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宝乾、卢辉、张曼丽、唐继洪、何杏。 I DB 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调查监测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规 定了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依据、调查、监测、鉴定以及报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 27618 植物有害生物调查监测指南 NY/T 1611 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 NY/T 3253 农作物害虫性诱监测技术规范(夜蛾类)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调查 survey 在一个地区内为确定有害生物的种群特性或确定存在的品种情况而在一定时期采取的官方程序。 3.2 监测 monitoring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调查或其他程序持续收集或记录某种生物发生或不存在 的数据的官方活动。 3.3 高空灯 high altitude lamp 又称高空测报灯,光柱呈倒圆锥状辐射,能有效地诱集地面以上至少800 m以内的具有趋光性的昆 虫测报灯具。 4 调查监测依据 4.1 分类地位 草地贪夜蛾分类地位参见附录A。 1 DB 46/T 537—2021 4.2 形态特征 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4.3 危害特征 草地贪夜蛾危害特征参见附录B。 4.4 发生规律 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参见附录B。 5 调查 5.1 调查准备 5.1.1 人员 要求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培训主要内容为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 特征及调查方法。 5.1.2 用品 密封袋、一次性手套、酒精、镊子、口罩、记录本、放大镜、昆虫针、养虫盒、取样铲等。 5.2 调查区域 海南省各市县玉米种植区,其中重点调查陵水县、三亚市、乐东县和东方市。 5.3 调查对象 以玉米为重点,兼顾甘蔗、高粱、花生、蔬菜等植物。 5.4 调查时间 按照玉米的生育期确定调查时间。 5.5 抽样方法 5.5.1 样方选择 每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玉米田5~10块,每块田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间隔距离视田块大小而 定,每点20株。 5.5.2 草地贪夜蛾调查方法 a) 卵调查:3 d 调查 1 次,调查时间为苗期到灌浆期。主要调查植株基部叶片正面、背面。 b) 幼虫调查:3 d 调查 1 次,调查时间为苗期到灌浆期。调查叶片正反面、心叶、未抽出雄穗苞 和果穗中幼虫数量和龄期。 c) 蛹调查:3 d 调查 1 次,调查时间为苗期到成熟期。田间五点取样,方法同卵和幼虫,每点查 单行 1 m 长(挖取深度为 2 cm~8 cm 浅层土);成熟期玉米同时查 20 株果穗。 5.5.3 寄主植物调查方法 2 DB 46/T 537—2021 调查植物的被害株数,依据下列公式计算被害株率。同时记录作物种类和生育期,将结果记入为害 情况调查表(表C.4)。 被害株率=(受害株数/实际调查株数)×100% 5.6 调查记录 按照附录C填写。 6 监测 6.1 监测准备 6.1.1 人员 要求监测人员为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培训主要内容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设备及用品的操作方法。 6.1.2 设备 高空灯、虫情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等。 6.1.3 用品 诱芯、密封袋、一次性手套、酒精、镊子、口罩、记录本、放大镜、昆虫针、养虫盒等。 6.2 监测对象 主要监测对象为玉米,其次监测甘蔗、高粱、花生、蔬菜等植物。 6.3 监测区域 6.3.1 监测市县 重点监测陵水县、三亚市、乐东县和东方市玉米种植地;其它市县为辅助监测区域。 6.3.2 监测点 重点市县每个玉米种植乡镇至少设1个性诱监测点,每个市县至少设1个灯诱监测点。 6.4 监测时期 全年监测。 6.5 性诱 6.5.1 诱芯选取 选取专一性强的草地贪夜蛾诱芯,持效期为30 d左右。 6.5.2 诱芯投放 参照NY/T 3253的相关规定执行。每块田置3个诱捕器,诱芯每隔30 d更换一次。 a)玉米苗期:3 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相距至少 50 m,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 5 m, 诱捕器距地面 1 m 左右或高于植株冠层 20 cm。 3 DB 46/T 537—2021 b)玉米成株期:诱捕器放置于田边方便操作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 1 m 左右,诱捕器呈直线排列、 间距至少 50 m。 6.5.3 数据调查方法 调查记录每个诱捕器内的诱虫数量,结果记入草地贪夜蛾性诱结果记录表(表D.1)。 6.6 灯诱 6.6.1 监测用灯 高空灯或虫情测报灯。 6.6.2 开灯时间 3月至8月为19:00-次日5:00,共计10 h;9月至翌年2月为18:00-次日6:00,共计12 h。 6.6.3 集虫处理方法 每日收集诱到的虫体,标注日期、地点和收集人等信息后置于冰柜保存。 6.6.4 灯具维护 高空灯和虫情测报灯应定期维护,及时更换坏损灯管。 6.7 监测记录 按照附录D填写。 7 鉴定 7.1 现场鉴定 调查和监测中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进行现场鉴定,鉴定依据参照附录A。 7.2 实验室鉴定 对于低龄期幼虫、蛹或鳞片磨损较大的成虫,如果现场无法鉴定,将样品寄送至具有鉴定能力的机 构进行分子鉴定。 8 报告 对于调查监测的结果按计划所定的时间节点上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监测地点、单位、日期、方法、 及相关记录表,以及应要求提供的其它内容。 4 DB 46/T 537—202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 A.1 分类地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ith)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 A.2 形态特征 A.2.1 成虫 体长15 mm~20 mm,翅展32 mm~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前翅中部具 一黄色不规则环状纹,其后为肾状纹;雌蛾前翅无明显斑纹,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雌虫腹部两 侧有4个黑色斑点;雄虫前翅顶角向内具一三角形白斑,环状纹后侧有一浅色带从翅外缘至中室,肾状 纹内侧具一白色楔形纹,雄虫腹部各有1排黑色斑点。 A.2.2 卵 圆顶状半球形,直径约为0.4 mm,高约0.3 mm,卵多产于玉米叶上部几个叶片的正面,族群稠密时 则会产卵于植物的任何部位,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成多层。卵块表面有雌虫腹部灰色绒毛状的 分泌物覆盖形成的带状保护层。初产时卵块为浅绿色或白色,12 h后转为棕色,孵化前则接近黑色,在 夏季,卵2 d~3 d即可孵化。 A.2.3 幼虫 一般6个龄期,体长1 mm~45 mm,体有浅黄、浅绿、褐色等多种,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 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点,三龄后头部可见倒Y形纹。 A.2.4 蛹 被蛹,椭圆形,体长15 mm~17 mm,体宽4.5 mm,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棕色至黑褐色。 第二至第七腹节气门呈椭圆形,开口向后方,围气门片黑色,第八腹节两侧气门闭合。第五至七腹节可 自由活动,后缘颜色较深,第四至七腹节前缘具磨砂状刻点。腹部末节具有两根臀棘,臀棘基部较粗, 分别向外侧延伸,呈“八”字形,臀棘端部无倒钩或弯曲。幼虫通常在2 cm~8 cm深的土壤表层化蛹, 化蛹时常会做一个松散的茧,也有少量在玉米果穗穗轴中化蛹。如果土壤太硬,老熟幼虫会与玉米叶片 残体和其它材料形成一个茧在地表化蛹。蛹期的持续时间在夏季约为8 d~9 d,蛹期无法承受长时间的 寒冷天气。 5 DB 46/T 537—2021 a) 雌成虫 b) 雄成虫 c) 卵 d) 幼虫 e) 蛹 图 A.1 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 6 DB 46/T 537—2021 附 录 B (资料型) 危害特征和发生规律 B.1 危害特征 B.1.1 1~3龄幼虫 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作物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 玉米叶被害后会形成大量叶缘参差不齐的粗糙孔洞,并且里面有虫粪。 B.1.2 4~6龄幼虫 4~6龄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更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取食光, 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为害玉米雄穗并钻入玉米粒 内取食。 B.2 发生规律 发生规律见表B.1 表 B.1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 寄主植物包括 76 科 353 种,包括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甘蔗、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番茄、马 寄主植物 铃薯、洋葱等。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corn strain, C s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 R strain)两种生 物型。目前入侵亚洲和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品系。 我国 1 月份 12.6℃等温线以南地区全年最低温度高于草地贪夜蛾发育起点温度,为周年繁殖区域,主要 位于云南南部(全年发生世代数最高可超过 5 代) 、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以南、福建东南部(全年世代数 发生世代 最高可超过 6 代) 、台湾大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 7 代)以及海南省全境(全年可发生 7 代以上) 。 江南和江淮迁飞过渡区主要为 4~5 代区和 3~4 代区。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要为 2~3 代区和 1~2 代区,部分为 3~4 代区。 草地贪夜蛾的生活史在夏季可在 30 d 内完成,春季与秋季需 60 d,冬季则需 80-90 d。一年中该种可繁衍 的世代数受气候影响,雌虫一生中可产下约 1500 颗

pdf文档 DB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1 页 DB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2 页 DB46-T 537-2021 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3:26:0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